中西區

陳家先祖於清同治年間,由福建泉州府移民來台,定居於枋橋頭富商吳尚新的「吳園」旁,迄今已有138年歷史。文峰茶莊至第三代為止是歷代傳承,第四代始由兄弟姐妹依序傳承,先由第四代陳復麟傳給大兒子陳玉麟,之後由姊姊接掌經營二十多年,再傳承給現今的第六代陳玉雄、黃玉梅夫婦。   開基祖陳錦雲,初創業時經常往返廈門採辦買貨,店內保留了多張明治二十九年(1896)往返廈門的通行護照可為證。起初開店時有三間店面,一間洋行,一間茶莊,一間中醫館,中醫師是被稱為「坊橋頭登志仙」的第二代陳登志時所開設。   第四代陳玉麟則積極推廣茶葉,並成立台南茶商業公會,現第六任陳玉雄仍擔任茶商公會理事,文峰茶行因時代轉換及社會經濟的變遷,今雖然風華不在,但從店內的歷史文物仍可窺見當年的繁榮。
金德春茶舖創業於清同治七年(1868),至今已傳至第五代,茶舖座落至今未改。第四代負責人林應龍先生,小學就讀於立人國小,回憶童年時都在武廟、媽祖間及關帝港附近玩耍,當時抽籤巷內其他的行業還有打剪刀、做蝨柄的,轉角處有商家賣戲台上用的燈飾,店面很亮很亮,令人印象深刻。該巷又因抽籤算命很興盛,遂稱抽籤巷。   小時候因店務繁忙,大人們若沒空去拜拜,會交代小孩子代辦,出門前還再三叮嚀要向神明拜三拜、跪三次,拜拜用的糕仔要放哪,茶葉一包要打開放哪,當時孩子會覺得幫父母去拜拜是做一件孝順父母的事,很有榮譽感。祭祀禮品中,茶葉是大禮,尤其是一包好茶。以前的人一定會買一包好茶當作祭拜品,除了表現誠心外,拜完後泡茶喝了也保平安。因此開茶葉店於此也有地緣上的關係。   第三代樹伯仔,當初到福建安溪學烘焙茶的技巧,回來後先教女兒,因為當時林應龍太小,學不到技術,女兒學得很好,雖然嫁人後不再賣茶,但也常回到店裡關心生意的情形。一直以來,都是自家人的事業,不曾收過學徒,小本生意只求安分守己循序漸進,不求名利,才能在平穩中求發展。今年歲已大,事業的重擔已由第五代林岳陽接手,後繼有人也就安心了。
振發茶行已歷經四代經營,由當初的南勢港輾轉遷移至台南市民權路一段,茶莊風貌雖老舊,但店中仍留著先祖遺留下來的老店招牌、櫃台、錫桶、木架等家當,向後人細數百餘年來的風霜歲月。   振發茶行的開基始祖嚴朱生於清道光十六年(1836),原籍福建省泉州府同安澳內感化里石澳堡石佛內鄉,排行第三,約於清咸豐年間隻身過海來台,在近南勢港的水仙宮後街開設盛發茶行,以販賣福建武夷茶為業。盛發茶行在嚴朱公經營下日漸成長茁壯,曾為南勢港一帶聞名的茶行,後傳子朱才,又名朱財,再傳孫嚴鍾棋,又名嚴鍾奇,即今振發茶行店東嚴燦城之父,計已留傳四代。   茶行店門口懸掛著的刻有「振發」二字的木匾,係原盛發老店留傳下來的老招牌,當年將「盛」字挖除補上木塊改刻「振」字的痕跡依然清晰可見。舖子裡依然保持早年茶行的陳列方式,面對顧客的兩個大木櫃即是留傳了一百餘年的櫃台,後面尚有二座背靠牆壁的木架,架上放滿了各山名茶的茶桶。   店東嚴燦城熱心的解釋這種老式櫃檯的妙用,原來它是一個木板釘製的大木櫃,裡面空蕩蕩可供放置物品,而其精妙之處卻在可活動的櫃面,上面留有一個方形的小洞,掌櫃者所收的銅錢、銀兩即由此小孔投入,外人無從伸手探取,只有掌櫃者可由內側拉動檯面結合板,始可將之翻起,以收拾、計算一日經營所得。現在這種古老的櫃檯雖有少數老店仍予保存,但已寥寥可數。
第一代創辦人林煌,於日大正元年(1912)創設義豐冬瓜工廠,其產業操作系統就是台灣古早的「糖間」。義豐冬瓜廠秉持古早糖間的做法製作冰糖,將熬製冰糖結晶後剩餘的糖漿,再加新鮮冬瓜切條下去熬煮冬瓜糖及做冬瓜露,冬瓜茶就是冬瓜露所沖製的飲料,有濃濃的焦糖香,冰涼後飲用非常可口。「冰糖」又稱「府玉」,是清代台灣府城名產,專銷售北京等王府。   第三代林嵩山初中畢業後,曾在消防組合(消防隊)當司機,戰後亦曾跑船,後跟著第二代的父親學做冬瓜糖,至今已有六十餘年的經驗。戰後初期,冬瓜糖曾大量銷往中國大陸沿岸等地,國民政府撤退來台後,隨著兩岸斷交銷路也跟著中斷。後來又因社會結構改變,大家不重視傳統拜拜,冬瓜糖的銷路也漸為其它糖果所取代,台南老式糖間所剩無幾。   製作冬瓜糖的過程非常辛苦,熬糖間又濕又熱,林先生的兒子們起初都不願接手,林先生也覺得這已是個黃昏的產業,亦不鼓勵兒子們繼承,決定就自已和老妻兩人守到最後。後來小兒子林科川回來經營飲料店,慢慢改變並發展冬瓜茶新口味,漸漸打響知名度。其他兄弟們也因社會的經濟型態轉換而處於調整中,與其吃別人的頭路,不如回來將家業發揚光大,就這樣,林嵩山原本煩惱祖業就要結束在他的手中了,不料守成有了新的發展,真是意料不到的結果。
第一代創辦人林金鎮,於日治大正年間,在「台南州新豐郡永康庄蜈蜞潭四一四番地」,即今台南市永康區附近開設「老信裕」餅鋪。不幾,美名遠播,就連台灣總督府建築設計師森山松之助都聞名而來。 二次大戰末期,盟軍連續轟炸台灣,為躲避空襲再加上物資缺乏,餅舖幾乎停業。終戰後,修建受損的廠房後又開始營運。民國五十七年第二代林清海先生接手,因製餅廠房老舊狹小,不足以應付日漸增加的生產量,便舉家遷移至現址(仍在永康區)重設製餅廠,並正式登記為「信裕食品商行」。當時產品販售幾乎佈滿中南台灣大小商店和市集,著名的產品有花生糖、杏仁酥、香餅和麻米荖等。 第三代經營者林宇中先生,因信仰及時下流行的健康養生觀念,於產品上做了些許改變,如去葷加素、減糖、不使用化學添加物等,雖然時興了幾年,但仍不敵大工廠、大品牌的廣告效應。民國八十七年其長子林經堯先生,因深感傳統市場萎縮,遂改立「信裕軒」,以加強消費者對其品牌的印象,並開發一系列融合古今台灣印象的行銷包裝,既傳統又典雅,深受消費者青睞。 民國八十九年於民生路開設了第一家直營門市,民國九十一年與統一超商合作推出「台灣回味」系列產品,提高了全國性的知名度。
「祿記」是清末府城專門製作包子、壽桃的老店,台南人習慣以「包仔祿」稱呼,石家本籍福州,先祖在福州經營包子、水晶餃等點心店。第一代創辦人石德祿渡海來台落腳定居府城,在水流觀音街清水寺附近以老家傳承的手藝開設包子店,至今已傳三代。一百多年來,店面由木造、磚造變成現在的透天厝,工具由早期的竹籠改成現在的蒸氣爐,唯一不變的是吸引全台灣人的傳統口味。
萬川號創立於清同治十年(1871),其先祖由從福建渡海移民來台,曾祖父陳源本來和兄弟合力經營萬順餅店,後來兄弟分家,陳源獨自在四嫂巷口賣包子、水晶餃,稍有積蓄後買下現址開店,取名「萬川」,川則取自順的一邊,表示兄弟正式分家自立。   第一代創辦人陳源先生,刻苦經營創下績業,傳第二代陳根旺,太平洋戰爭,店面遭盟軍轟炸燒毀,重新整修後持續經營至今。戰後交給第三代陳建成,130多年來,秉持用新鮮、高級、天然的材料,堅持傳統手工製作與百年的獨門技藝,專門製作漢式與台式糕餅點心,著名產品有肉包、水晶餃、古月餅、香餅、口酥餅、花瓶餅、涼糕、綠豆糕、鳳片糕等。今已由第四代陳冠州、陳冠能兄弟負責,兄弟分別畢業於逢甲、東海大學,以企業化管理經營,合力將百餘年老字號發揚光大。
第一代創辦人蔡石頭,原做鮮果買賣生意,後為因應時代潮流轉變,拓展兼做果汁飲料及蜜餞等食品,於民國三十七年,在中正路與國華街交叉口開設「美勝珍蜜果行」,當年蜜餞釀製的「楊桃湯」更是許多老台南的懷念口味。   民國六十八年,由第二代蔡裕村承續經營,由於進出口解令,大興流行舶來品,尤其友愛街一帶更是舶來貨精品店專區,蔡裕村當時也引進國外各類加工食品及罐頭,並研發出酸甜香醇的「檨仔乾」,在台南蔚為風潮。   民國八十四年,國華街因道路計劃拓寬,店面慘遭縮減,但「美勝珍蜜」素以「價錢公道,誠信至上」的傳統原則服務顧客,至今仍迄立於原址,歡迎舊雨新知來台南時順道探訪。 傳承: 創辦人:蔡石頭 第一代 蔡石頭 第二代 蔡裕村 第三代 蔡博斌 沿革:   採用台灣新鮮水果自製的蜜餞,種類繁多,價格公道,品質衛生保證,當年的「檨仔乾」,今改為大家比較熟悉的「芒果乾」,口味多種,歡迎比較。
台南早期路邊攤和流動攤販很多,更早以前,在晚清時期甚至有挑扁擔沿街叫賣的擔子,所以台語說的「擔仔」、「路邊擔仔」,是指挑擔沿街叫賣的擔子。早期「擔仔」都沒字號,大概以人的特徵或所賣的物品取名,例如「擔仔麵」、「豆花擔」、「賣魚丸湯ㄟ」、「阿憨鹹粥」等等。漸漸的,這些行業也因世代傳承有了新局面,子孫開店設舖取名字,但大多沒忘記由何而來,台南因為有這些傳統而可愛。 這家店其實已經開了非常久了..不過最近老店新開..:http://www.mobile01.com/waypointdetail.php?id=3378 台南‧莊子土豆仁湯:http://www.ck101.com/forums/archiver/tid-1198570.html 傳承: 創辦人:莊清 第一代 莊清 第二代 莊文彬 第三代 莊世滄 沿革:   第一代莊清,於民國三十五年開辦時也沒取店號,顧客都稱他「賣土豆仁湯ㄟ」,第二代莊文彬,國中一年級就開始學煮土豆仁湯。
第一代陳清吉先生於日治時期,在現忠義國小對面牧場販售牛奶,第二代陳本長先生,也就是甘本堂創辦人,與日本師傅田甘秀一在台南打石街(今民生路一段)開設日式和?子店,以兩人的名字取其一,命名為「甘本堂」。之後日本戰敗,甘本堂由陳本長先生獨力撐起,民國六十四年由第三代,次子陳茂雄先生繼承,將甘本堂轉型為西點麵包店,民國九十五年再傳第四代陳奕彰與媳婦謝依倫女士繼續經營,至今已有八十八年歷史。   陳奕彰先生亦曾到日本學習製作和?子技術,接承父業之前曾任職於台北多家五星級飯店,可說是匯集台日今昔的各項手藝於一身,接手甘本堂以來,除了致力維持傳統口味外,也不斷的開發新產品,為了因應時代潮流,讓老店走出新風貌,重新裝潢店面、設計包裝,使甘本堂在台南的西點麵包店別具一格。 甘本堂蛋糕烘焙坊:http://map.tncg.gov.tw/store.aspx?id=1088 傳承: 創辦人:陳本長 第一代 陳清吉 第二代 陳本長 第三代 陳茂雄 第四代 陳奕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