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區

成立於民國88年,本著一步一腳印,用料實在來贏得在地人的讚賞,古早味與細膩的口感,堅持3大原則品質、衛生、不添加人工香料,以純手工製造。 修安豆花是手工古早味,所以用濃、純、香來形容它再適合不過了!另外還具有清毒解熱的功效呢!
創辦人蔡崇廉先生,於民國五十一年開設「榮美飯店」餐館,但客人總習慣以老闆娘阿美的名字相稱,相偕來去「阿美的飯店」,之後便順理成章,改稱「阿美飯店」。 營業時間:11:00~14:00、17:30~21:00主要有名的招牌菜是沙鍋鴨,特色則是肉煮的極爛,卻不粘口,喝進湯頭有甘甜的味覺,除了鴨肉以外,白菜是次等的特色之ㄧ,沙鍋鴨的白菜可以吸取油,配上白飯,真是美味至極。  蔡先生原先是學台菜料理的,民國六十年以前,台南酒家很多,「酒家菜」就是道地的台菜料理,因為過去上酒家的客人多半是上了年紀的男客,所以酒家菜的特色就是料理精細,以軟稠居多,不用費嚼勁,口味偏重,適合下酒。   「阿美飯店」幾乎是家族事業,目前由第二代蔡坤益及妹妹蔡淑惠、妹婿李鳳明共同經營,除了老闆本身會廚藝外,也請了幾位師傅,員工和家人一樣受到照顧,因客源穩定,過年過節又有特訂料理出售,在不景氣的時候生意也不太受影響,今已由第二代蔡坤益先生掌理店務。老台南人請客一定會先到阿美飯店定桌,如果客滿,才會求其次到別的餐廳。
「阿霞飯店」的創辦人吳錦霞女士,1925年生,畢業於明治女子公學校(今成功國小),因家計因素未能繼續升學,畢業後即在興濟宮廟埕,父親的「飯桌仔」幫忙,維持家計並栽培弟妹成長。戰後,遷移到中央市場即今國花大樓附近,賣油炸肉圓、大腸、粉腸、蝦捲等,因地段好,口味佳,漸漸打出知名度,多位台南知名政要也都成了老主顧。    蘇南成市長時期因興建國花大樓,阿霞的攤位才搬到忠義路天公廟街口,民國七十二年再搬遷進現址,正式命名「阿霞飯店」營業。當時曾因蔣故總統經國先生的光顧而名聲大噪全台,成為日後的台灣總統和政要或影視名流來台南時的必訪之地。    阿霞女士今年已經八十三歲,雖然店務已交手給第二代吳榮燦看顧,但閒不下來的個性,至今仍每天到店裡監督。「阿霞飯店」有幾位廚藝高手,這也是阿霞飯店聲名遠播的因素,阿霞的五弟吳壽春、姪子吳榮燦、曹淑華夫婦以及吳壽春的姪子吳明潔,這幾位跟隨阿霞習藝近二十幾年,不但熟諳阿霞的食譜,也都學會阿霞的待客方式,每位客人不僅是享用美食,而且得到貴賓般的服務,這就是阿霞飯店的成功之道。
碗粿是一種庶民點心,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後開始流行賣碗粿配魚粳,相信這種吃法應該是從台南開始的,因為賣碗粿的魚粳丸一定要是虱目魚做的,否則湯頭不會甜美。在台灣,北、中、南各鄉鎮城市都有碗粿這一樣點心,可見其普遍化的程度,北部的碗粿作法較屬於客家料理,大多是白米漿加一點油蔥和菜脯,粿色較白;南部的碗粿作法多加了爆香的油蔥或肉燥,會有一些醬色。   原台南市的碗粿又和原台南縣不一樣,原台南縣較出名的佳里碗粿是所謂的油蔥粿,酥油的蔥香味較重,口味較淡;原台南市的則是肉燥粿,有肉燥香及醬油色,比較重口味,後來因各家競爭,也有人在粿裡放肉角、香菇、蝦仁,甚至鹹鴨蛋黃,價格在20元至35元不等。即使是普遍化的庶民點心,台南人作法就是和別人不一樣。 小南碗粿:http://blog.pylin.org/2008/02/18/387 傳承: 創辦人:鄭振富 第一代 鄭振富 第二代 鄭志強 第三代 鄭博獻 沿革:   「小南碗粿」原本開在東門圓環裡的點心城,由第一代鄭振富於民國四十一年所開設,東門圓環的點心城曾是台南美食的集中地之一,美食雲集,相當熱鬧。後來,當屆的市長林錫山先生於民國五十七年十一月三十日,以整頓市容及交通安全理由,下令拆除違建的點心攤位,鄭老闆只好將店面遷移到開山路上南師附小旁。
台南的肉圓分三種,一種包角肉的肉圓,一種包肉燥和鮮蝦的蝦仁肉圓,這二種是蒸炊式的肉圓,另一種最原始的肉圓是包肉燥,小小的,用炸的,大約兩口就解決了,皮較厚餡兒少,早期的醃腸熟肉攤有賣,阿霞飯店的頭家嬤就賣過,先前還有一家民族路的阿全醃腸熟肉店有賣,阿全收攤後筆者再也沒吃過。   台南的蝦仁肉圓店很多,如保安路的茂雄、葉記、國華街的永樂、東寧路的永祺、裕農路的阿祥等,做工的不同在於肉燥的炒法和蝦仁的鮮度以及醬料,各家雖不同,但異曲同工,各有絕妙處。台南還有一家在國華街的彰化肉圓是用炸的,雖說是彰化肉圓,但在台南也已超過三十年,早被台南味給同化了。另外還有武廟前的清蒸肉圓及府前路二段的福記肉圓,在台南都很有名氣,皮料不同,沾料也不同,都需要排隊才吃得到,遊客來台南排隊吃點心似乎也是一種另類的樂趣。
在台南有句話說「第一醫生,第二賣冰」,意思是涼水錢很好賺,但順天冰棒的葉老闆可沒這麼想,因為順天的冰棒是純手工製作的,動員全家,每日也只能生產四、五百支冰棒,有廠商因為看好他的純天然口味,想來洽談批發,被葉先生拒絕了,他不願意因為大量生產改成機器製造,而失了原有的味道,至今櫃台前仍貼著「謝絕批發」的字條,但因應時代潮流,和為了讓更多人分享美味,現在有低溫宅配服務。在台南,像這樣堅守手工藝傳統的老台南人還真不少,這也是台南文化之所以迷人的原因吧!   順天冰棒的開創人葉才先生,年輕時和父親在東門圓環賣冰品、涼水,後來也做過一些小生意,總是不順利。之後,葉才先生自行研發製作冰棒,剛開始是騎著腳踏車在中、西區一帶沿街叫賣,台南夏天很熱,冰品、涼水的生意不錯,葉先生做的冰棒衛生、料多又好吃,漸漸的賣出口碑來,這樣也賣了二十幾年,約二十年前才在開山路延平郡王祠對面的巷內住家設店面,取名「順天冰棒」。   目前第二代葉振昌也投入生產行列,冰棒口味多達11種,每枝15元。葉才自豪的說,順天的冰棒完全沒有額外的添加物,以紅豆牛奶冰來說,原料只有頂級紅豆及牛奶、砂糖,沒有額外添加粉類或香料,每一口吃到的都是天然紅豆香味。
第一代創辦人張番薯先生,於日治時期在日人開設的餐館工作,學會使用「雪克杯」調製飲料,戰後,民國三十八年與太太在今中正路131巷的巷口賣紅茶,取名「雙全」。使用的茶葉是魚池鄉特產的仙女牌紅茶,這是日治時期,日本人改良後的茶葉,有特殊的果香味,加入熬煮成焦糖色的糖漿,雪克後,綿密的泡沫以及冰涼的口感,非常適合炎熱的台灣夏天,也因此相當受歡迎。   許天旺先生原本在131巷內,總趕宮前榕樹下賣香腸熟肉,與張先生是多年鄰居,民國六十九年,張先生夫婦因年事已高準備退休,打算將紅茶的生意傳授給許天旺,因為他很認同許先生做事按部就班的方式。許先生原本很猶豫,怕身兼兩職忙不過來,後來還是接下來做,成了「雙全」第二任的經營者。後來真的忙不過來,為了保持品質,只能二選一,就這樣成了正牌的「紅茶伯」。   「紅茶伯」原本也在巷口擺攤,後來政府規定巷口不能設攤,怕影響交通,「紅茶伯」才在巷內租了店面繼續營業到現在,與顧客長年的交往,很多都成了朋友,甚至有每天報到的,「紅茶伯」戲稱他開的店是「人的加油站」,現在第三代許漢堯先生也開始漸漸接手生意。 傳承: 創辦人:張番薯 第一任 張番薯 第二任 許天旺(第一代) 第三任 許漢堯(第二代 特色:   只賣紅茶,有冷、溫、熱三種,分鹹(甜)、半鹹(半甜)兩種口味,與一般泡沫紅茶的熱沖冷泡不一樣,等紅茶涼了再搖冰塊,口味濃郁,風味絕佳。
第一代陳秋籐先生,麻豆人,三歲時與家人遷移府城,父親在台南從事木材與木炭配給銷售工作,後來因為戰爭空襲又舉家避居麻豆,十七歲畢業於麻豆專農學校(今麻豆高中),終戰後再回到台南。經由姑姑介紹進入永南興餅舖當學徒,永南興早期為台南最大製餅商家之一,經過三年四個月的學習,由學徒正式晉升為師傅,服務一年餘後再進舊永瑞珍學習漢餅製作,擔任烤餅師傅,這時間正值舊永瑞珍由水仙宮市場搬移至永福路二段現址。兩年後25歲結婚,26歲長子出世,27歲於成功路現址獨立創業至今,已近五十年。   目前由第二代陳佑成及媳婦郭碧華負責店務,振來發主要生產傳統糕餅、禮餅、肉包、水晶餃、麵線塔、葫蘆塔、壽桃塔等廟宇祭祀用品,也做西點麵包、蛋糕。早期,鴨母寮市場附近很多家傳統製餅舖,因為原料、人力及工藝傳承集中,到五條港水仙宮一帶可說是台南的餅店區,傳統製餅業相當辛苦,休息時間不固定,時常在半夜裡工作或整夜的趕製,以應付顧客所選定的時辰交貨,後來很多店家因無人繼承而歇業。   振來發至今仍為開基武廟、祀典武廟、天壇、開基天后宮、海安宮、三老爺宮、保西宮、縣城隍等古廟的委託製作糕餅,原因,陳先生堅持不願意提前製餅,如果訂單有衝突也寧可推掉不接,惟為如此才能確保產品的鮮度與美味。
克林食品店創辦人劉錫?先生,於日治時期,曾被徵調到南洋日本憲兵部隊服役,聽說當年整條街區被徵調了一百多個人去,只有十三個人平安歸來。回台灣後曾經營木料生意,因被惡意倒帳而放棄,後被聘往南商學校當實習主任,教育出不少精英服務於金融界。民國四十一年,於現址對面開設克林食品店,做西點麵包兼賣食品雜貨。   「食??」,也就是土司,在當時屬於高級營養食品,一整條要四元半,很少人會買整條,多半會買「食??」的人家,是以像寄放牛奶的方式,由店員每天送二至四片切包裝的土司到顧客家。因為這樣的關係,當時協防台灣駐台南的美軍聞風而來,由於有送貨到家的服務,後來甚至食材採買也拜託克林。劉錫?先生因日治時期畢業於商業學校,會一些簡單的英語會話,幫了美軍家庭的大忙,偶而美軍夫人會回送一整袋的小紅蘋果或其他美軍俱樂部福利社的物品,劉家捨不得吃用,反而有客人想買,克林就這樣順理成章的做成了買賣。六○年代以前進出口管制相當嚴格,進口貨物稱為「奢侈品」,因量很少所以只做熟客的生意。   民國四十八年於現址重新整修建造,五十一年完工,隔年正式開張起用。劉老先生不僅自己進修西點麵包手藝,為了做出更好吃的土司及蛋糕,還特地請來日本麵包研究所雁瀨大二郎教授蒞臨指導,近一個月的技術提供、研發,終於做出了更適合台灣人口感的土司。當時在台南蔚為風潮,業務繁忙期,甚至採用30幾位員工半夜二點就要輪班開工作業才能應付。
第一代創辦人陳教本,於民國三十八年在海安路開設玩具糖果蜜餞店,海安路未拓寬之前中間有一排雙向店面,每家店面格局都不大,任何生活民生用品都可以在海安路買到,一天到晚人群摩肩接踵的川流,是台南西區最熱鬧的地方。陳教本先生夫妻兩人齊心努力,終於也闖出了名號,海安路「榮義行」可說是遠近馳名,客戶遍及全台,甚至離島的澎湖地區也向「榮義行」訂貨,生意飛黃騰達。   民國六十五年,由第二代陳勝義先生接任,「榮義行」生意繁忙一如往昔。十幾年前,施治明市長推行建設海安路地下街政策,許多商家被迫遷移,工程又一直延宕,帶來的漫天灰塵、交通不便、危險建築等因素,使許多原本在海安路的商家遭受經濟危機,「榮義行」也不能幸免,海安路的繁榮就這樣瓦解了。 直到許添財市長當選,於民國九十一年底將整條海安路全線通車,終於結束了海安路的黑暗時期,商機得以重見光明,「榮義行」也漸漸恢復往日的正常作息。 傳承: 創辦人:陳教本 第一代 陳教本 第二代 陳勝義 特色:「榮義行」商品種類繁多,舉凡傳統的糖果、餅乾、玩具都有賣,商家秉持老店號的道德傳統,以價格公道、品質衛生為營業方針,客戶至上為原則,歡營大家來店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