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區

創業於民國54年,第一代負責人任陰秋,是位光復後來台的外省藉軍人。初到台灣時,生活困苦,於是向親戚學習包子、饅頭的做法,便開始做起包子店的生意。 主要與別家包子店不同於獨特的餡料。傳統包子肉、蔥、高麗菜的搭配,改變成冬粉、肉、蔥的餡料。 除此之外,麵皮也是相當有咬勁。完全在手工柔橄,勁道十足,目前負責人任怡誠說:「一般包子店都使用低筋麵粉來製作包子、饅頭,因此吃起來較為鬆軟」;而大同包子則使用中筋麵粉,保持有勁及香Q的口感。咬起來像似包子在嘴裡跳舞喔!
本店起源於民國50年,創始是由洪炳仁夫婦在台南市西門路與府前路口(地名:下大道)設攤營業,復於69年因道路擴建拆除緣故,遷至現地繼續營業,目前由第二代接手繼續經營。 本店米糕堅持傳統作法,保留古早味,口味獨特,肉燥香,魚脯新鮮,另保留傳統包法(使用粽葉包裝)。炊蒸過後,更具風味。
屏東肉圓的皮較厚且內餡是切散的小肉塊,而福記肉圓的內餡是用整塊肉(傳統台南蝦仁肉圓則是用肉燥喔!),製作方式是用生肉浸泡醬汁再外包肉圓皮直接下去炊煮,為了讓較大塊的肉蒸熟,時間也比較久,因此肉圓皮也比一般肉圓的稍軟且吃得出肉香!福記的沾醬也是由江老闆為配合福記肉圓特別研發的,主要是由糖、醬油、蕃茄醬、豆腐乳等調製,而非一般普通的醬油,老闆還特別強調「福記肉圓的好吃,就在肉圓、醬汁和大骨熬湯搭配起來的整體風味!」
用新鮮的虱目魚製成的魚丸滋味香甜,口感又Q脆。湯頭則是店主精心熬了四、五個小時的大骨、魚骨湯。一碗香噴噴的肉燥飯配上一碗魚丸湯,就可以讓人飽餐一頓了。
店內的米糕選用保存一年的長糯米,使米糕不爛且有彈性,店內有四神豬肚湯、活魷魚、米糕……等菜色。
一碗70元的燒肉飯,不僅份量多、好吃,而且還很健康的附一碗沙拉和一碗味噌湯,吃起來不僅滿足還很健康,所以總是大排長龍的。 燒肉飯:一碗飯 + 一碗味增湯 + 一生菜沙拉 = ( NT70 )
早期魯麵主要是閩南人於婚禮、壽辰各種喜慶中,藉著分送魯麵的分式,與街坊鄰居一起分享喜慶氣氛,鄰居於食用完畢後,將祝賀的小禮物與乘麵的碗一起送交給主人家,除了給主人家的祝福之外,更重要的是傳送了禮尚往來之意,也因此魯麵得到「報喜菜」的美名。即使是一碗平凡的魯麵,它背後所隱藏的故事,也都是先民遺留下來的智慧結晶;時至今日,在一級古蹟赤崁樓斜對面的「阿浚師魯麵」,不但秉持古法煮魯麵,同時在訴說魯麵故事之餘,也讓食客仍能享受香Q且滑溜的魯麵。一碗看似平凡的魯麵,它卻包含白菜、蘿蔔、金針、木耳、香菇、豬肉片、魚漿、
位於孔廟商圈位置,是台南府城傳統的古早味,純手工製作,遵循50年傳統口味製作油飯,這家店歷史悠久的特色,是已經三代傳承經營,口味獨特為府城弟子必嚐的老店,更是遊客的最愛,完全是家族經營。
「森茂碗粿」的由來,老一輩長者都知道取名於曾任台南市機要秘書的陳森茂先生,民國六十六年一直賣到現在,因口味獨特,香Q爽口,所以很受到府城顧客的讚賞。多年來隨著時間過去和陳森茂先生的過世,民眾已不記得「陳森茂」這號政治人物,但在開山路與大同口的「森茂碗粿」人潮依然洶湧,靠著蘇家多年製造碗粿的功力及消費者的口碑,逐漸成為了眾所皆知的台南小吃代表之一。
阿鳳浮水虱目魚羹是由創始人林葉愛銀於民國46年創立,現金由第二代林炎生及第三代林建良協助經營,浮水魚羹是取自魚肚和魚背肉,將魚肉打成漿,稍加調味後,捏成一條條的魚羹塊,丟入滾水中,熟了就會浮起來,所以才會叫做浮水魚羹,煮過魚羹快的湯,再加入地瓜粉經勾芡後,反而成為清甜可口的羹湯。而阿鳳的浮水魚羹內餡包虱目魚,不帶骨刺,且魚漿是用虱目魚再加入香菜、薑絲與黑醋做成的,味道令人覺得特別的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