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烏硈

性別
領域類別
醫療類
生卒年
1900/12/29─1948/3/??
出生地
臺南州北門郡北門庄蚵寮( 今臺南市北門區)
生平小傳
鹽分人傑王烏硈

鹽分地帶人才輩出,醫生兼慈善家王烏硈為其中之一。王烏硈1900年(日明治33年)出生於北門蚵寮,家族經營鹽業致富,富甲一方。王烏硈曾任公醫、庄長及州會議員,望重鄉里。

臺南濱海地區地偏土瘠,包括:北門、學甲、將軍、七股、西港、佳里六區,因為產鹽而被稱為「鹽分地帶」。王烏硈生在鹽鄉豪門,根據北門區志記載,王家先祖在明代從泉州遷來臺灣,清代中葉以後因開闢鹽田、製鹽而致富。王烏硈的祖父王風山、父親王少,伯父王謀為當地聞人。

王謀曾被任命為北門嶼庄長,除了承襲祖業兼營藥舖行醫,因鼓勵製鹽有功獲頒紳章,名列1916年出版的《臺灣列紳傳》中。王烏硈跟隨伯父王謀的腳步,亦走上行醫之路。

返鄉行醫
王烏硈自小聰慧,及長,考入臺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 ,1926年(日大正15年)畢業後,隨即返鄉於臺南州北門郡北門470號開業 ,同時兼任公醫。 依據臺灣總督府職員錄檔案,當時他的公醫津貼為每月30 圓。

臺灣總督府自1896年起實施「公醫制度」,在全臺各地配置公醫,配合警察行政,從事各項醫療衛生業務,包括:鼠疫、鴉片者之診斷等傳染病,以及種痘、娼妓檢疫、驗屍、精神鑑定等,也都在公醫的職責範圍內。

投身砂眼治療
王烏硈返鄉行醫後發現北門地區砂眼盛行,雖不致立即致命但卻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臺灣總督府臺南醫院醫長尾崎宰在1915年(日大正4年)所做的調查報告顯示 ,全臺砂眼罹患率高達38.7%。之後於1922至1929年間,砂眼罹患率仍達35.3%,其中以臺南州的51%最高。

「砂眼治療會」在1926年(日大正15)年設立於北門庄, 在北門庄下之北門、蚵寮和三寮灣等地設治療所,以庄民為會員,以庄長王烏硈為會長,從第 一年治療一萬餘人開始,往後年年增加,到1934年(日昭和9年)為止,救濟人數已經達15萬餘人,成效極佳。」 砂眼治療效果好到連日本人都前來觀摩取經。王烏硈在自家設置治療所,費用全免,出錢出力不求回報。

吳新榮在1939年5 月9日的日記中提到「過午到七股公學校為兒童身體檢查。此校有百%砂眼。」可見出砂眼在當時確是一嚴重的公衛課題。

王烏硈除了是懸壺濟世的醫者,同時也熱心公共事務,他自1929年(日昭和4年)至1933年(日昭和8年)擔任北門庄庄長、第一、二 屆臺南州會議員 ,更出任民間公益組織「臺南慈惠院」的院長,以及臺南盲啞學校的囑託醫,身兼多重身分。

善的傳承造福北門
他因為長期投入公益,善行義舉受到多次表揚。1930年(昭和5年)、1932年兩度以社會事業有功人員獲得善行者表彰、1938年(昭和13年)褒狀下 賜、1940年(昭和15年)獲功勞者表揚。

此外,王烏硈的對地方貢獻,並影響後繼者王金河接棒。吳新榮在日記中如此寫道:「在日據的末期,這裏(指北門)出一位王烏硈,他身為醫師貢獻其一 切,為此地方的砂眼患者施療防遏,一方面或當庄長或當州議員,遂被日本皇家贈寶物,以讚揚這位慈善家。王烏硈在光復後不久去世,但他的文化遺產, 還有人繼承著,此人就是王金河。」

成大歷史系副教授陳文松認為,王烏硈在北門地區有著重要的影響力,他和吳新榮、王金河三人有如互相接力的老中青三代,巧合的是,吳新榮的元配毛雪芬和王金河妻子毛碧梅是姐妹,而這兩椿婚姻的介紹人正是王烏硈,三人不但關係密切,且都才學兼備,無私奉獻,造福北門人無以勝數。

王烏硈一生曾任慈惠院院長、北門庄長、北門嶼信用購買利用組合組合長、西港組合醫院院長、臺南州協議會員。曾苦於眼疾,遠赴日本治療, 1948年因病去世。
資料出處
陳文松,〈日治臺灣大西南沿海鹽業囑託醫與地域社會〉。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第九期。
《吳新榮日記》,臺灣日記知識庫,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北門區志》,北門區公所,2017。
×
(20) 秒後自動關閉廣告
×
【New Balance】 NB 復古運動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