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名
葉王
性別
男
領域類別
藝術類
生卒年
1826年-1887年
出生地
諸羅縣打貓庄 (今嘉義縣民雄鄉)
生平小傳
◎受父親製陶影響 從小展現捏塑天份
葉王,原名葉麟趾,字王,號和雲,外號獅。清道光6年(1826)出生於諸羅縣打貓(今嘉義縣民雄鄉)。父親葉清嶽,原籍福建漳州府平和縣,定居臺灣後從事寺廟裝修製陶。葉王在家排行次子,另有長兄精英。
葉王受父親影響,自幼喜把玩泥土捏塑。一次巧遇來臺建廟的廣東製陶師傅, 其見葉王所捏人物栩栩如生,頗有天份,便收為徒,傳授塑造,施釉與窯燒技法。之後葉王青出於藍,成為臺灣本土交趾陶藝師最早有紀錄者。道光22年(1842)起,17歲即受聘製作嘉義市廟宇裝飾,此後陸續承作寺廟、宅邸裝飾工程,遠近馳名。
◎技藝精湛 王師風骨
據傳葉王體格矮小強健,性高傲寡言,不肯濫製,亦不屈於權富,故藝精人貧。部份作品簽有「王」字或「葉王造」,當時有「王獅」或「王師」之稱。
其創作種類除了寺廟宅邸裝飾之人物花鳥走獸,亦有文案用具、陳設器物, 題材包括神話傳說、戲曲故事、歷史文學,結合在地文化與傳統藝術,其作品即使題材相同,也會在空間安排、神情形象、衣飾褶紋等有不同表現,成功吸引觀者目光。其釉彩搭配典雅溫潤,具寶石質感,尤受推崇,著名的有胭脂紅、翡翠綠、古黃諸色。
◎ 從嘉義紅到臺南 盛名遠播
葉王30歲前多承作嘉義地區寺廟裝飾,之後因地震頻仍,臺南寺廟有重修需求,亦禮聘名匠葉王主持修建工程,葉王逐漸往臺南發展,逐廟而居。咸豐5年(1855)受聘重修佳里金唐殿,並遷居麻豆。咸豐10年(1860)受聘製作學甲慈濟宮壁堵與屋頂裝飾,在廟邊搭建小土窯住下,前後兩年多時間完成240餘件作品。同治7年(1868)又協助重建佳里興震興宮。
由於葉王在臺南之作品正值壯年時期,代表作甚多,如佳里震興宮之八仙過海中曹國舅造形傳神、釉彩精準細膩,技法高超。不過傳統社會對民藝匠師不夠重視,且交趾陶低溫燒製又受風吹雨打,較易劣化,再加上傳統建築時常翻修,葉王原作多已佚失,現以佳里興震興宮、學甲慈濟宮保存最多,成為後人研究葉王作品與交趾陶藝術的寶庫。
◎廟宇裝飾品變身珍貴文物 列國寶典藏
清同治9年(1870),葉王45歲,妻張氏生次男葉牛(長男早夭),中年再度得子。有感於陶匠工作辛苦,葉王未傳授葉牛一身絕學,反而栽培其成為漢學先生。同治10年(1871)移居嘉義羊稠巷,築磚窯燒製交趾陶作品。但同治11年(1872)完成嘉義三山國王廟後,即逐漸淡出寺廟裝飾工程。可惜晚年作品風貌如何及是否有嫡傳弟子均無史料留存。清光緒13年(1887)葉王卒於羊稠巷,享年62歲。
儘管葉王在世時為傑出之民藝匠師,但其作品的藝術價值卻到日治時期才被肯定。昭和5年(1930),臺灣總督府史料編纂委員會編纂員尾崎秀真於臺灣文化三百年紀念會中推崇葉王的陶藝創作藝術是「真正臺灣文化結晶」,是「發自臺灣的文化表現」,三百年陶匠第一人,致葉王創作備受宣揚。
1980年葉王留存於震興宮與慈濟宮作品屢傳失竊,引起各界重視,始有各項規劃整理與保護收藏計畫。2004年震旦文教基金會自海外購得學甲慈濟宮被盜之葉王交趾陶一批並無條件歸還廟方,2005年慈濟宮乃於慈濟文化大樓成立葉王交趾陶文化館,開放民眾參觀。
葉王為臺灣交趾陶開創出活潑多彩,雕塑細膩的新境界,其寫實技法也記錄了當時的社會情況,展現臺灣文化特色。其作品「加冠晉祿」、「合境平安」、「胖瘦羅漢」3組6件已於2014年底列入國寶級文物,為臺南市也是國內民間部門典藏文物列為國寶之首例。交趾陶從民間廟宇裝飾進入博物館玻璃櫃,成為供民眾近距離觀賞的藝術展示品,足證葉王承先啟後的創作成就。
葉王,原名葉麟趾,字王,號和雲,外號獅。清道光6年(1826)出生於諸羅縣打貓(今嘉義縣民雄鄉)。父親葉清嶽,原籍福建漳州府平和縣,定居臺灣後從事寺廟裝修製陶。葉王在家排行次子,另有長兄精英。
葉王受父親影響,自幼喜把玩泥土捏塑。一次巧遇來臺建廟的廣東製陶師傅, 其見葉王所捏人物栩栩如生,頗有天份,便收為徒,傳授塑造,施釉與窯燒技法。之後葉王青出於藍,成為臺灣本土交趾陶藝師最早有紀錄者。道光22年(1842)起,17歲即受聘製作嘉義市廟宇裝飾,此後陸續承作寺廟、宅邸裝飾工程,遠近馳名。
◎技藝精湛 王師風骨
據傳葉王體格矮小強健,性高傲寡言,不肯濫製,亦不屈於權富,故藝精人貧。部份作品簽有「王」字或「葉王造」,當時有「王獅」或「王師」之稱。
其創作種類除了寺廟宅邸裝飾之人物花鳥走獸,亦有文案用具、陳設器物, 題材包括神話傳說、戲曲故事、歷史文學,結合在地文化與傳統藝術,其作品即使題材相同,也會在空間安排、神情形象、衣飾褶紋等有不同表現,成功吸引觀者目光。其釉彩搭配典雅溫潤,具寶石質感,尤受推崇,著名的有胭脂紅、翡翠綠、古黃諸色。
◎ 從嘉義紅到臺南 盛名遠播
葉王30歲前多承作嘉義地區寺廟裝飾,之後因地震頻仍,臺南寺廟有重修需求,亦禮聘名匠葉王主持修建工程,葉王逐漸往臺南發展,逐廟而居。咸豐5年(1855)受聘重修佳里金唐殿,並遷居麻豆。咸豐10年(1860)受聘製作學甲慈濟宮壁堵與屋頂裝飾,在廟邊搭建小土窯住下,前後兩年多時間完成240餘件作品。同治7年(1868)又協助重建佳里興震興宮。
由於葉王在臺南之作品正值壯年時期,代表作甚多,如佳里震興宮之八仙過海中曹國舅造形傳神、釉彩精準細膩,技法高超。不過傳統社會對民藝匠師不夠重視,且交趾陶低溫燒製又受風吹雨打,較易劣化,再加上傳統建築時常翻修,葉王原作多已佚失,現以佳里興震興宮、學甲慈濟宮保存最多,成為後人研究葉王作品與交趾陶藝術的寶庫。
◎廟宇裝飾品變身珍貴文物 列國寶典藏
清同治9年(1870),葉王45歲,妻張氏生次男葉牛(長男早夭),中年再度得子。有感於陶匠工作辛苦,葉王未傳授葉牛一身絕學,反而栽培其成為漢學先生。同治10年(1871)移居嘉義羊稠巷,築磚窯燒製交趾陶作品。但同治11年(1872)完成嘉義三山國王廟後,即逐漸淡出寺廟裝飾工程。可惜晚年作品風貌如何及是否有嫡傳弟子均無史料留存。清光緒13年(1887)葉王卒於羊稠巷,享年62歲。
儘管葉王在世時為傑出之民藝匠師,但其作品的藝術價值卻到日治時期才被肯定。昭和5年(1930),臺灣總督府史料編纂委員會編纂員尾崎秀真於臺灣文化三百年紀念會中推崇葉王的陶藝創作藝術是「真正臺灣文化結晶」,是「發自臺灣的文化表現」,三百年陶匠第一人,致葉王創作備受宣揚。
1980年葉王留存於震興宮與慈濟宮作品屢傳失竊,引起各界重視,始有各項規劃整理與保護收藏計畫。2004年震旦文教基金會自海外購得學甲慈濟宮被盜之葉王交趾陶一批並無條件歸還廟方,2005年慈濟宮乃於慈濟文化大樓成立葉王交趾陶文化館,開放民眾參觀。
葉王為臺灣交趾陶開創出活潑多彩,雕塑細膩的新境界,其寫實技法也記錄了當時的社會情況,展現臺灣文化特色。其作品「加冠晉祿」、「合境平安」、「胖瘦羅漢」3組6件已於2014年底列入國寶級文物,為臺南市也是國內民間部門典藏文物列為國寶之首例。交趾陶從民間廟宇裝飾進入博物館玻璃櫃,成為供民眾近距離觀賞的藝術展示品,足證葉王承先啟後的創作成就。
資料出處
鄭雯仙,《葉王〈八仙過海〉》(臺南:臺南市政府),2014。
曾永寬,〈學甲慈濟宮葉王交趾陶古物文物價值之調查研究計畫結案報告〉(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所)
曾永寬,〈學甲慈濟宮葉王交趾陶古物文物價值之調查研究計畫結案報告〉(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