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

外國人原名
Annie E. Butler
性別
領域類別
宗教類
生卒年
?年?月?日-?年?月?日(1885-1927年間在臺)
出生地
--
生平小傳
◎敬虔事主 奉派來臺宣教

19世紀末葉,歐美各地教會積極向外宣教。當時臺灣民風保守,女性社會地位低落,閩籍女性的行動與思想尤其受到纏足陋習所束縛。英國長老教會為推展宣教事業,透過婦女在家庭中的影響力,以感召更多信徒,光緒13年(1887)於府城興設女學校。此即臺灣南部第一所西式女子學校,長榮女中之前身。而負責女學開辦工作的兩位女宣教士朱約安姑娘(Miss Joan Stuart)與文安姑娘(Miss Annie E. Butler), 為施展抱負,不惜冒險投入海外宣教工作,堅毅獨立,服務社會,在臺灣女性教育史上深具貢獻。

◎開辦女學 巡訪教會 廣傳福音 引人歸主

女學校舍於清光緒10年(1884)7月完工, 但推動工作因清法戰爭爆發,宣教師們到廈門避難而停頓。直至光緒11年(1885)12月朱約安姑娘與文安姑娘搭船抵達府城始有進一步籌設,她們以一年時間習羅馬字、臺語、漢文,並了解風俗。
清光緒12年(1886)女學在「臺灣府城教會報」發出公告, 招收8歲以上女孩,教師薪資、圖書文具、起居用品皆由英國總會補助。採寄宿制,提供床鋪、蚊帳、被枕及書冊、簿紙、筆墨,只要自備衣物,並繳交半年兩銀元的伙食費(為鼓勵就讀,費用比當時一般書院以及男孩就讀的長老教中學校每年十銀元還低),最重要的入學條件是,不得纏足或解開纏足。
由於臺灣人民不看重女子教育,新樓女學校將戒纏足與女學教育結合,更增加了辦學難度,姑娘們經常步行至中南部各地去招募學生。光緒13年(1887)二月女學開學,共招收12歲到19歲共19名學生,符合條件者多為不纏足的埔里原住民。典禮由臺南神學院巴克禮校長主持,文安姑娘擔任司儀、朱約安姑娘奏樂。
女學採四年制,由文安、朱約安兩位姑娘共同主持校務,翌年萬真珠姑娘(Miss Margaret Barnett)抵臺參加女學的教育工作,此後即由3人輪流管理學校,一人管理校務時,另二人則分擔巡迴教會和新樓醫院探訪的事工。直到學校漸具規模,明治36年(1903)盧仁愛教士(Miss Jane Anne Lloyd)抵臺接任校長,並更名長老教女學校為止。

◎訂立女學校規 重視婦德與培靈 孕育傳道尖兵

三位姑娘掌管時期的新樓女學校特別著重宗教的陶冶、嚴謹的生活管理與樸實的教育,教授課程包括白話字、寫字、算術及女紅〈如縫製衣襪〉,以及研讀聖經,期從小了解基督教教義。週一到週六上午授課,下午讀經禱告,文姑娘和朱姑娘各自負責一個半天,每週輪換一次。
為因應傳統社會對女子做家事及不能拋頭露面的婦德要求,文安姑娘訂立10條校規,包括學生須輪流煮飯作菜、整理內務、清掃、縫衣、製鞋、刺繡,在外不能與任何男子說話,包括自己的兄弟,除了考試和習字外,不可任意使用紙張以免浪費、儀容不端正,即禁止進入教室上課、禁止在白天隨意進入寢室休息、禁止借用他人的金錢和物品等,致力培養這群天真青春的女孩們,為其注入信仰的力量,與知識的啟蒙,成為可擔負家庭重任,成為家庭管理核心的女性。因此女學校學生以繡花與品德聞名,許多畢業生如龔瑞珠、高潘筱玉、高侯青蓮、李石舜英也成為家庭和教會的重要支柱。

◎悲憫臺灣婦女 習助產技術 成臺灣最早助產士

文姑娘和朱姑娘,因見臺灣女性保守不願讓男醫生接生常受難產之苦,也為了擴展更多機會來接觸婦女,向宣教士會爭取到舊樓醫館學習助產技術,卻被拒絕,要求她們好好教書。兩位姑娘排除萬難,於萬真珠姑娘主持校務時搭船到打狗旗後醫館(慕德病院),央求不受教會管束的海關梅醫生(Dr. William W. Myers,1879-1886年任職於醫館,任內開設慕德醫學校,是臺灣西式醫學濫觴) 教導,通過考試,得到英國文憑,成為臺灣最早的助產士,授課之餘常外出免費助產救人,不僅造福教區內婦女,也有助於傳教與招生。
例如臺南市安平區一位黃蕭連女士因媳婦難產,經鄰居介紹,請朱姑娘接生,母子均安,深受其感召而於明治31年(1898)2月19日在家中開設佈道所,朱、文兩姑娘便以每禮拜二下午婦人祈禱會的模式在安平推動宣教,後來約有20多人信主,促使創設安平教會。

◎重視婦女宣教 為今日婦女團契奠基

光緒6年(1880)李庥牧師娘創設婦人會。光緒12年(1886)再由朱約安姑娘、文安姑娘推行「拜二婦人祈禱會」(每禮拜二下午舉辦),成為女宣運動的主體,後來推廣到南部各個教會,今日各教會皆有婦女團契,成為教會重要的支柱。
隨著開設分校的需求浮現,兩位姑娘也志願於明治43年(1910)9月轉赴彰化宣教。文姑娘和朱姑娘緊密配合,幾乎形影不離,長達33年之久,直到朱姑娘在大正7年(1918)退休返國。昭和2年(1927),為主在臺灣奉獻40年光陰的文姑娘也退休,返回英國終老,

◎教育及醫療宣教 在臺奉獻近40年

前長榮中學校長萬榮華牧師(Edward Band)對文姑娘與朱姑娘兩人稱許不已,認為其個性互補,朱姑娘剛毅、文姑娘溫和,彼此的信任和服事基督的心志,讓她們合作無間。
昭和10年(1935)長老教女學校為紀念文安姑娘,興建平房一棟,作為理化實驗室與藥庫,並取名文安館,之後整建為四樓建築,含教室、校長室和圖書館。但今已不存。
資料出處
范情,〈臺灣百年女學校──長榮女中〉,《女人屐痕:臺灣女性文化地標》(臺北:女書店,2006),頁28-43。
董芳苑編譯,顏振聲著,《南部教會醫療傳道史1865~1940》,頁25。
陳美玲,〈女宣教師腳蹤/文安姑娘和臺南女學〉,《女宣雜誌 》428期,2017. 3.1,頁9-16。 http://gospel.pct.org.tw/AssociatorMagazine.aspx?strTID=4&strISID=428&strMAGID=M2017030204218&fbclid=IwAR1fH0xyL4wSG74DZFC6BOU0gwQhlyz_9MqEstpLx6dUrMVwHMZdfeBsE3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