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別
女
領域類別
藝術類
生卒年
1909年11月1日~2000年 2月8日
出生地
丈八斗庄(今彰化縣二林鎮原斗里)
生平小傳
◎出身基督徒家族 為信仰與音樂奉獻一生
林秋錦,日本明治42年(1909)11月1日出生在丈八斗庄一帶(今彰化縣二林鎮原斗里),在家排行第四,有手足五人。因誕生於秋天,母親原擬為她取名秋月,但父親報戶口時途經繡莊,見綢緞織錦比秋月更美,故改為秋錦,但家族仍慣稱她阿月。
林秋錦家族成員活躍於基督教會。父親林毓奇傳教士(又名廷貴、丁貴),是巴克禮牧師嫡傳弟子,臺南神學院畢業,曾於日軍登臺時,陪巴克禮牧師夜訪乃木將軍,確保了臺南的平安。母親顏阿惠(又名阿鸞、鳳儀)是臺灣第一代基督徒顏永成與洪仙河的次女,曾入新樓女學校(今長榮女子高級中學)。林秋錦的外祖母洪仙河(永嬸),由甘為霖博士施洗進教,創灣裡街教會(今善化教會),為臺灣第一所自設自養的禮拜堂。舅舅顏振聲為林毓奇神學院同學、大阿姨顏阿好嫁吳道源長老(成立「南部天然足會」、捐地興建太平境教會),赴廈門鼓浪嶼宣教。家族對臺灣基督教發展貢獻甚大。
◎受父親薰陶愛上音樂 因失怙遷居臺南
林秋錦受父母影響,見父親平時擔任禮拜領唱,聲音嘹亮高亢,讓她對西洋音樂產生興趣,並立志往此發展。林秋錦原本家住朱丹灣的鄉間(又名牛擔灣,今雲林縣斗六市鎮北里一帶),但九歲不幸失怙,母親顏鳳儀帶著她和其他子女投靠在臺南市高砂町經營愛育堂婦產科診所(今臺南市中西區民權路一段232號)之大哥顏振聲。顏振聲人稱「加齡仙」,是在地名醫。顏振聲夫婦除了自己八個兒女,還把林秋錦等共八名甥姪扶養成人,視如己出。
愛育堂家族人才濟濟,如顏振聲長男顏春芳日本明治大學法學部畢業,曾任臺南市協議會會員、第一、二屆臺南市市會議員、臺南市第一信用合作社總經理。肆男顏春輝為公共衛生專家,二戰後首任臺灣省衛生處處長、首任中華民國衛生署署長,主導臺灣公衛政策20餘年。家族中多人習醫,林秋錦是唯一一位走上音樂之路者。
◎美聲與眾不同 震撼東瀛
大正11年(1922),林秋錦自小學校 畢業入臺南長老教女學校(今長榮女子高級中學)就讀,在教會學校裡受專業外籍老師指導,又參加教會唱詩班,更加領略西樂之美,亦學得西洋音樂基礎及聲樂技巧。中學畢業時林秋錦和大姐春鶯雖打算赴日進修,但舅舅顏振聲已將八名子女和林秋錦大哥啟豐送往東京,無力再負擔。在表哥吳國智協助下,林秋錦先赴中國求學,就讀上海女中,學習中文及上海話。1929年才轉赴日本,考進位於中野的音樂學校(Nihon ongaku gakko),主修聲樂,早她一年入學的柯明珠是首位赴日學習音樂的臺灣女性,其長姐柯明點是南臺灣首位婦產科女醫師,日後成為愛育堂長媳,也就是林秋錦的表嫂。
林秋錦1933年畢業後,因表現優異,同年四月被校方推派參加日本《讀賣新聞》在東京日比谷公會堂舉辦的「樂壇新秀演唱會」,以歌藝震撼東瀛,樂評稱之為「與眾不同的聲音」。
◎返鄉獻唱與任教 臺灣聲樂發展火車頭
受臺灣民族運動影響,1934年多位留日習樂的臺籍生組成鄉土音樂訪問團,返鄉巡演,柯明珠及林秋錦、高慈美皆是要角,盛況空前。林秋錦演唱的曲目包括貝多芬(L. v. Beethoven)的《里昂烈特》(Leonore)選曲〈我心慕你〉(O wär ich schon mit dir vereint),以及威爾第(G. Verdi)歌劇《遊吟詩人》(II Trovatore)選曲〈火焰在燃燒〉(Stride la vampa)。
1935年臺灣中北部發生芮氏7.1規模地震(屯子腳大地震),逾1萬五千人死傷。當時《臺灣新民報》董事蔡培火發起並擔任團長,邀請國內外音樂家組團,自7月3日至8月13日在臺灣各地巡演「震災義捐音樂會」,獲得極大迴響。林秋錦也共襄盛舉,演唱日本音樂家夕田龍太郎作曲的〈海鷗〉、橋本國孝作曲的〈糖果與少女〉及舒伯特的〈小夜曲〉,為賑災盡一份心力。
她返臺後於1934年九月到1950年間出任母校長榮女中音樂教師,創設長榮女中合唱團,犧牲休息時間義務教導學生,並經常舉辦音樂會,拓展日治時期南臺灣音樂文化。她也擔任學校女生宿舍舍監,最重視內務管理,要求學生平時隨手整理,保持良好生活習慣。
◎四處巡演 編寫教材 帶動音樂風氣
1946年,林秋錦應臺灣省交響樂團團長蔡繼琨之邀,任該團合唱隊隊長兼特約歌唱家,經常隨團演出。1948年,林秋錦成立「臺北聲樂研究會」,每年定期在中山堂舉辦演唱會,常與張彩湘、戴粹倫等人合作演出,對日後音樂家舉辦音樂會有示範作用。
1950年她被國防部政治部蔣經國主任聘為音樂宣傳委員會委員,還曾在蔣經國夫人蔣方良的婦女合唱團擔任指揮與教唱。
1951年受聘擔任臺灣省立師範學院(現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聲樂副教授,為臺灣最高音樂學府。1954年起又兼任國防部政工幹校音樂系教職。
林秋錦將演唱經驗與教學心得編寫成冊,於1963 年完成《聲樂的研究》和《古典義大利歌曲演唱法之研究》。1964再與張彩湘教授合作編輯 《初級中學音樂科課本》第二冊至第六冊,共五冊,由新聯圖書公司出版。1977年,林秋錦出任臺南女子家政專科學校音樂科主任,南北奔波,期間添購音樂設備、強化師資陣容,使該校成為培育南臺灣音樂人才的搖籃。她也重返日本參加音樂教育會議,考察東京各音樂學府教學情況做為國內借鏡。
1983年,林秋錦74歲時正式退休,結束教學生涯。但仍致力奉獻社會音樂教育,義務擔任長榮女中校友合唱團及中山教會聖歌隊指揮,並經常在慈善音樂會中演出。
◎退而不休致力社會樂教 91歲病逝獲總統褒揚令
1999年90歲心律不整感染肺炎住院治療。2000年2月8日,病逝於高雄民生醫院,享年91歲。2月22日,總統府特頒「褒揚令」,肯定其對音樂教育的貢獻。3月1日上午10時,在高雄舉行告別儀式後,安葬於林園鄉竹坑劉家墓園。3月11日上午10時,在臺北市中山基督長老教會舉行追思禮拜。
林秋錦終身未婚,以校為家,把生命獻給歌唱和教育。好友高慈美曾想撮合林秋錦和畫家顏水龍,安排相親,但並未成功。
今日臺灣樂壇上知名聲樂家如陳明律、劉塞雲、金慶雲、任蓉、范宇文…等等,皆出自林秋錦門下,前中央銀行總裁許遠東也曾是她的學生。
臺灣音樂館資深音樂家叢書《林秋錦:雲雀的天籟美聲》,由陳明律撰文。她自初中二年級起即向林秋錦學習聲樂長達十二年,也考入師大音樂系追隨恩師腳步。她眼中的林秋錦幽默風趣,追求完美,自律甚嚴,重視飲食起居以維持聲音最佳狀況。她不僅教音樂,也要求學生言行舉止守分有禮。年近九十還持續練唱,曾為自己唱不出High C而挫折哭泣,經陳明律安慰才破涕為笑,可見她一生對聲樂的執著。
林秋錦,日本明治42年(1909)11月1日出生在丈八斗庄一帶(今彰化縣二林鎮原斗里),在家排行第四,有手足五人。因誕生於秋天,母親原擬為她取名秋月,但父親報戶口時途經繡莊,見綢緞織錦比秋月更美,故改為秋錦,但家族仍慣稱她阿月。
林秋錦家族成員活躍於基督教會。父親林毓奇傳教士(又名廷貴、丁貴),是巴克禮牧師嫡傳弟子,臺南神學院畢業,曾於日軍登臺時,陪巴克禮牧師夜訪乃木將軍,確保了臺南的平安。母親顏阿惠(又名阿鸞、鳳儀)是臺灣第一代基督徒顏永成與洪仙河的次女,曾入新樓女學校(今長榮女子高級中學)。林秋錦的外祖母洪仙河(永嬸),由甘為霖博士施洗進教,創灣裡街教會(今善化教會),為臺灣第一所自設自養的禮拜堂。舅舅顏振聲為林毓奇神學院同學、大阿姨顏阿好嫁吳道源長老(成立「南部天然足會」、捐地興建太平境教會),赴廈門鼓浪嶼宣教。家族對臺灣基督教發展貢獻甚大。
◎受父親薰陶愛上音樂 因失怙遷居臺南
林秋錦受父母影響,見父親平時擔任禮拜領唱,聲音嘹亮高亢,讓她對西洋音樂產生興趣,並立志往此發展。林秋錦原本家住朱丹灣的鄉間(又名牛擔灣,今雲林縣斗六市鎮北里一帶),但九歲不幸失怙,母親顏鳳儀帶著她和其他子女投靠在臺南市高砂町經營愛育堂婦產科診所(今臺南市中西區民權路一段232號)之大哥顏振聲。顏振聲人稱「加齡仙」,是在地名醫。顏振聲夫婦除了自己八個兒女,還把林秋錦等共八名甥姪扶養成人,視如己出。
愛育堂家族人才濟濟,如顏振聲長男顏春芳日本明治大學法學部畢業,曾任臺南市協議會會員、第一、二屆臺南市市會議員、臺南市第一信用合作社總經理。肆男顏春輝為公共衛生專家,二戰後首任臺灣省衛生處處長、首任中華民國衛生署署長,主導臺灣公衛政策20餘年。家族中多人習醫,林秋錦是唯一一位走上音樂之路者。
◎美聲與眾不同 震撼東瀛
大正11年(1922),林秋錦自小學校 畢業入臺南長老教女學校(今長榮女子高級中學)就讀,在教會學校裡受專業外籍老師指導,又參加教會唱詩班,更加領略西樂之美,亦學得西洋音樂基礎及聲樂技巧。中學畢業時林秋錦和大姐春鶯雖打算赴日進修,但舅舅顏振聲已將八名子女和林秋錦大哥啟豐送往東京,無力再負擔。在表哥吳國智協助下,林秋錦先赴中國求學,就讀上海女中,學習中文及上海話。1929年才轉赴日本,考進位於中野的音樂學校(Nihon ongaku gakko),主修聲樂,早她一年入學的柯明珠是首位赴日學習音樂的臺灣女性,其長姐柯明點是南臺灣首位婦產科女醫師,日後成為愛育堂長媳,也就是林秋錦的表嫂。
林秋錦1933年畢業後,因表現優異,同年四月被校方推派參加日本《讀賣新聞》在東京日比谷公會堂舉辦的「樂壇新秀演唱會」,以歌藝震撼東瀛,樂評稱之為「與眾不同的聲音」。
◎返鄉獻唱與任教 臺灣聲樂發展火車頭
受臺灣民族運動影響,1934年多位留日習樂的臺籍生組成鄉土音樂訪問團,返鄉巡演,柯明珠及林秋錦、高慈美皆是要角,盛況空前。林秋錦演唱的曲目包括貝多芬(L. v. Beethoven)的《里昂烈特》(Leonore)選曲〈我心慕你〉(O wär ich schon mit dir vereint),以及威爾第(G. Verdi)歌劇《遊吟詩人》(II Trovatore)選曲〈火焰在燃燒〉(Stride la vampa)。
1935年臺灣中北部發生芮氏7.1規模地震(屯子腳大地震),逾1萬五千人死傷。當時《臺灣新民報》董事蔡培火發起並擔任團長,邀請國內外音樂家組團,自7月3日至8月13日在臺灣各地巡演「震災義捐音樂會」,獲得極大迴響。林秋錦也共襄盛舉,演唱日本音樂家夕田龍太郎作曲的〈海鷗〉、橋本國孝作曲的〈糖果與少女〉及舒伯特的〈小夜曲〉,為賑災盡一份心力。
她返臺後於1934年九月到1950年間出任母校長榮女中音樂教師,創設長榮女中合唱團,犧牲休息時間義務教導學生,並經常舉辦音樂會,拓展日治時期南臺灣音樂文化。她也擔任學校女生宿舍舍監,最重視內務管理,要求學生平時隨手整理,保持良好生活習慣。
◎四處巡演 編寫教材 帶動音樂風氣
1946年,林秋錦應臺灣省交響樂團團長蔡繼琨之邀,任該團合唱隊隊長兼特約歌唱家,經常隨團演出。1948年,林秋錦成立「臺北聲樂研究會」,每年定期在中山堂舉辦演唱會,常與張彩湘、戴粹倫等人合作演出,對日後音樂家舉辦音樂會有示範作用。
1950年她被國防部政治部蔣經國主任聘為音樂宣傳委員會委員,還曾在蔣經國夫人蔣方良的婦女合唱團擔任指揮與教唱。
1951年受聘擔任臺灣省立師範學院(現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聲樂副教授,為臺灣最高音樂學府。1954年起又兼任國防部政工幹校音樂系教職。
林秋錦將演唱經驗與教學心得編寫成冊,於1963 年完成《聲樂的研究》和《古典義大利歌曲演唱法之研究》。1964再與張彩湘教授合作編輯 《初級中學音樂科課本》第二冊至第六冊,共五冊,由新聯圖書公司出版。1977年,林秋錦出任臺南女子家政專科學校音樂科主任,南北奔波,期間添購音樂設備、強化師資陣容,使該校成為培育南臺灣音樂人才的搖籃。她也重返日本參加音樂教育會議,考察東京各音樂學府教學情況做為國內借鏡。
1983年,林秋錦74歲時正式退休,結束教學生涯。但仍致力奉獻社會音樂教育,義務擔任長榮女中校友合唱團及中山教會聖歌隊指揮,並經常在慈善音樂會中演出。
◎退而不休致力社會樂教 91歲病逝獲總統褒揚令
1999年90歲心律不整感染肺炎住院治療。2000年2月8日,病逝於高雄民生醫院,享年91歲。2月22日,總統府特頒「褒揚令」,肯定其對音樂教育的貢獻。3月1日上午10時,在高雄舉行告別儀式後,安葬於林園鄉竹坑劉家墓園。3月11日上午10時,在臺北市中山基督長老教會舉行追思禮拜。
林秋錦終身未婚,以校為家,把生命獻給歌唱和教育。好友高慈美曾想撮合林秋錦和畫家顏水龍,安排相親,但並未成功。
今日臺灣樂壇上知名聲樂家如陳明律、劉塞雲、金慶雲、任蓉、范宇文…等等,皆出自林秋錦門下,前中央銀行總裁許遠東也曾是她的學生。
臺灣音樂館資深音樂家叢書《林秋錦:雲雀的天籟美聲》,由陳明律撰文。她自初中二年級起即向林秋錦學習聲樂長達十二年,也考入師大音樂系追隨恩師腳步。她眼中的林秋錦幽默風趣,追求完美,自律甚嚴,重視飲食起居以維持聲音最佳狀況。她不僅教音樂,也要求學生言行舉止守分有禮。年近九十還持續練唱,曾為自己唱不出High C而挫折哭泣,經陳明律安慰才破涕為笑,可見她一生對聲樂的執著。
資料出處
劉碧隆(林秋錦外甥,現任衛福部疾管署中區管制中心主任)2018.12訪談紀錄
陳明律,《林秋錦:雲雀的天籟美聲》。臺北市:時報出版,2003.12.20
劉美蓮,《江文也傳:音樂與戰爭的迴旋》。新北市:INK印文學,2016.10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臺灣音樂群像資料庫,音樂家名錄http://musiciantw.ncfta.gov.tw/list.aspx?p=M024&c=
陳郁秀撰稿,〈林秋錦〉,臺灣大百科全書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21355
陳明律,《林秋錦:雲雀的天籟美聲》。臺北市:時報出版,2003.12.20
劉美蓮,《江文也傳:音樂與戰爭的迴旋》。新北市:INK印文學,2016.10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臺灣音樂群像資料庫,音樂家名錄http://musiciantw.ncfta.gov.tw/list.aspx?p=M024&c=
陳郁秀撰稿,〈林秋錦〉,臺灣大百科全書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21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