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罕池

性別
領域類別
技術類
生卒年
1929年9月22日-2018年6月1日
出生地
臺灣臺南市玉井區中正村斗六仔
生平小傳
◎出身貧困農家子弟 一心改善家鄉經濟
鄭罕池,民國18年(1929)生於玉井斗六仔舊部落。父親鄭永裕、母親鄭溫歐,育有六名兒女,鄭罕池排行最末。
斗六仔部落位於曾文溪旁,距離玉井市街約四公里路程,得先步行再乘竹筏渡過曾文溪,上岸後,再步行,涉水越過後旦溪,才能進入玉井市街。如遇雨季,經常交通中斷,短則一週,長則一個月。直到民國44年(1955)才有吊橋橫跨曾文溪。部落裡七十戶人家,早期以種植甘蔗、地瓜、樹薯、五穀雜糧為生,因土地貧瘠,收成欠佳,加上交通困難,賣不到好價錢,居民生活窮苦,患病也因家貧無法就醫。
當地居民信奉道教,斗六仔代天府是信仰中心。鄭罕池之父,鄭永裕,因是部落中唯一識字者,日治時期曾任地方保正,在醫療不便的年代也為民眾開符治病,深受鄉親敬重。鄭罕池8歲喪母,父親問神辦事都揹著他前往,耳濡目染漸漸習得道術,長大後承襲父親紅頭仔(道士)的職務,與照顧鄉里的責任感,只要有人央請,便立刻放下手邊工作,免費幫忙與神明溝通。
鄭罕池自台南縣立玉井初級農業學校(今國立玉井高級工商職業學校)畢業後,即從事農耕工作。民國36年(1947)與同部落的楊玉桃結婚,育有四女二男。
民國48年(1959)鄭罕池於玉井農會擔任班長並獲選農事小組長,得知斗六仔部落居民存款金額是全鄉最後一名,深覺不捨,盼能改善部落經濟,四處觀摩與參加講習,努力學習農業新知。一次參觀見嘉義竹崎一帶柑橘類等高經濟作物能為農民帶來收益,開始思考改種果樹。

◎農復會推廣芒果 慧眼獨具率先試種愛文

臺灣在荷治及日治時期曾試種芒果,但多數品種皆已淘汰,僅餘土芒果,酸甜可口卻核大肉薄,缺乏經濟價值。適逢臺灣省農業復興委員會(簡稱農復會,今行政院農委會前身)民國43年(1954)自美國佛羅里達州引進數種芒果,其中嘉義農業試驗所選出最適合臺灣風土的愛文芒果並經七年馴化,民國51年(1962)在全臺徵求4處母樹園,需提供一甲地試種100株以協助推廣。當時大家都不看好外來種芒果,經國小同學、時任農會指導員的李欉推薦,早想改種水果的鄭罕池評估愛文芒果皮薄肉細、味香多汁,具有發展性,不顧親友反對,決心挪出一甲地試種。當他沿著庄外橫跨曾文溪的吊橋搖搖晃晃把100棵種苗搬回斗六仔,受盡村民冷嘲熱諷。該年五月雖試種成功,但隔年二月一場寒害讓芒果樹受創嚴重,100棵只存活4棵,慘遭滑鐵盧,政府亦無任何補助。
頹喪之際,主導園藝業務的農復會生產組組長陸之琳以生澀台語鼓勵鄭罕池,「照顧芒果就像照顧你的小孩,你對他好,總有一天會爭氣」、「這種水果可以改變台灣農民」。鄭罕池被陸之琳感動,也堅信這是農民翻身的機會,咬緊牙根次年再種100棵,依著指示,細心照顧,民國54年(1965)試種的愛文芒果終於開花結果,其他地點則全軍覆沒。消息傳出後,全臺農校學生、果農皆來參觀。

◎突破難關不藏私 大家都種才有力量

玉井地質為石灰岩與白堊土混合之鹼性土,日照充足,給了芒果優良的生長環境,但要提高經濟收益仍有幾項困難。首先是成熟期果蠅危害影響果實美觀,民國58年(1969)鄭罕池在妻子楊玉桃協助下,先後研發以蚊帳、報紙套果,再以竹片剖開夾住以防蟲害,最後採用便宜又能透光看出果實成熟度的耐水白紙袋和鐵絲,收成質量大為提升。試驗成功後他不申請專利,還邀農民來觀摩,成為目前普遍的種植法。
再者,平地日照不足影響芒果著色度,鄭罕池也改於山坡地種植,他說愛文芒果很好種,只要種在人站得住腳的地方,不故意去破壞,果樹都可以活下去。民國98年(2009)八八風災,鄭家果園被土石掩蓋一週,清除後仍然存活,證明他對愛文芒果韌性高的評價。
此外,農民出入斗六仔需經曾文溪與後旦溪,只能走吊橋、搭竹筏或涉水過河,產期集中又不耐放的芒果經常過熟仍無法運抵市場。幸在斗六仔鄉親齊心努力下,民國62年(1973)推行十大建設,政府指定於玉井斗六仔設立臺灣第一個芒果專業區,行政院長蔣經國來訪時,鄭罕池又爭取將原有吊橋改建為中正橋,始打通運輸動脈,得以發展密集、專業化的芒果產業,成為加速農漁村建設最佳示範點。
鄭罕池為推廣愛文芒果,只要有農民有意願,不管要剪枝或種苗他都歡迎,「大家都種才有力量」。一株30元的種苗、一枝2元的芒果枝條,皆以半價出售,所得再充當農會農事研究班基金。同時不遠千里,風塵僕僕騎著機車去指導,北到南投水里,南至屏東里港,一天可以騎上200公里,從不計較付出與收入是否成正比。他認為雨天土軟最適合移栽,颳風下雨更是把握機會,就算淋得全身溼也甘之如飴,他的銘言是「不管收成數量多寡,那都是老天爺賜給我們的恩惠。一個人賺多少錢是天註定的」。

◎斗六仔人揚眉吐氣 芒果之父名聲遠播

起初消費者接受度不高,芒果滯銷,鄭罕池還得收購農民收成的芒果好對農民交代,他積極開發市場找通路,四處拜訪機關團體分送芒果提供試吃,一早坐客運或騎車到臺南市友愛街果菜市場及各飯店兜售,但是仍然乏人問津。直到民國56年(1967)經台中東勢柑仔王葉阿茂引薦進軍臺北中央市場,才受到歡迎,創下一斤18元的天價,玉井農會一年增加三億元存款。後來楊玉桃又將落果打成果汁招待訪客,找人加工做果乾,增加食用的便利性,逐漸闖出名號。從此玉井人說起斗六仔人不再充滿歧視,而是欣羨他們「賺錢賺到只喝啤酒,不喝白開水」,在玉井市街上買樓仔厝最多的也是斗六仔人。
靠著鄭罕池的傻勁,全臺芒果種植面積漸漸增加,玉井斗六仔也獲得愛文芒果故鄉的美名。民國55年(1966)省農會發行之農友月刊八月號以鄭罕池為封面人物,民國66年(1977)獲國際同濟會中華民國總會選為第一屆十大農家第一名。民國98年(2009)臺南縣長蘇煥智拜訪,尊稱芒果教父,並為試種以來唯一僅存的芒果老欉立碑。民國99年(2010)通往斗六仔部落的道路,從吊橋、水泥橋,修建為具芒果特色的景觀大橋。民國100年(2011)臺南市長賴清德頒發卓越市民。民國101年(2012)台南市政府赴日推銷芒果,大放異彩。民國102年(2013)舉辦第一屆臺南國際芒果節,玉井國小也以鄉土教育繪本《盛夏的紅寶石》專書介紹鄭罕池的奮鬥故事。美國在臺協會處長馬啟思也前來拜訪鄭罕池與芒果老樹,見證台美情誼。民國103年(2014)獲選臺南市晶鑽爸爸(模範父親)。民國107年(2018)臺南市政府與超商合作,愛文芒果可於日本、大陸、臺灣三地訂貨、取貨。同年六月一日鄭罕池於睡夢中辭世,享年90歲,獲總統蔡英文頒褒揚令。

◎成功形塑地方產業 子孫接棒要讓芒果繼續發光

鄭罕池在玉井備受尊敬,無人不知,他卻將成就歸功於從小信奉的代天府五府千歲神威顯赫,讓偏僻部落如斗六仔,也能獲選為愛文芒果落地生根的母樹園。鄭罕池謙虛、惜情、篤實、誠懇,民國92年(2003)楊玉桃過世後,感念妻子一生辛勞,每日工作前總會先到亡妻墳前聊聊天,唱唱日文老歌(骨まで愛して,愛你入骨)表達思念,笑稱「在墓園哭比較沒人看得見」。與陪著他一路為愛文芒果打拚的陸之琳晚年仍保持書信往來,相知相惜。許多受過他幫助的農友也是定期拜訪。長年農作腰椎受傷的他,儘管要穿鐵衣支撐,仍感恩「自己做了想做的事,一生活得很有價值」。
目前玉井愛文芒果栽植面積逾2000公頃,外銷日、韓、澳洲、中國大陸等地,享譽國際。當初鄭罕池夢想著改變斗六仔困境,「讓農民大家都有飯吃」,他對愛文芒果獨具慧眼,努力研究種植技術,遇挫折不屈撓,有成果亦不藏私,終於形塑地方特色產業,成就今日家鄉榮景,山區脫貧,年輕人回流,也讓黃澄澄的芒果冰成為臺灣人盛夏難忘的滋味。他臨終前心心念念的仍是如何讓全世界都吃得到臺灣芒果、提高玉井芒果外銷的比例與經濟效益。接棒的第二代長子鄭彥輝、長媳陳棻宙,第三代鄭承靖、承昱,秉持和鄭罕池一樣的執著與熱情,致力改善宅配通路,希望能把最新鮮的芒果送到消費者手中。鄭家也希望將來在玉井大街上開立芒果故事館,繼續述說罕池伯與芒果的一世情緣。
資料出處
鄭彥輝、陳棻宙、鄭承靖、鄭承昱2018.8.31訪談紀錄。許榮宗,〈前人種樹系列報導之四 鄭罕池改良成功的愛文檬果〉,《中國時報》,1982.6.26,版7。
謝玲玉,〈鄭罕池 玉井芒果之父〉,《聯合報》,1998.7.10,版39。
×
×
【New Balance】 NB 復古運動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