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別
男
領域類別
文學類
生卒年
1877〜1934
出生地
臺灣市北區
生平小傳
楊宜綠,字天建,號痴玉、痴綠,又稱蓬萊客,生於清光緒3年(1877),為楊伯淇長子。
楊宜綠個性剛硬耿直,嫉惡如仇,有鮮明的民族意識與革命思想,常做詩文抨擊時政,也曾多次參與社會改革運動。明治30年(1897年),楊宜綠曾與連雅堂、陳瘦雲、李少青等人重振「浪吟詩社」,,以延續傳統文學香火。昭和2年(1927)擔任「臺灣文化協會」中央委員;昭和3年(1928)臺南州為了「御大典」的紀念,計畫廢止臺南州大南門外的公用墓地,於是在5月1日公告廢止墓地。由於此區墓地是從鄭氏時期就是府城區內許多居民的祖墳,引起市民不滿。
當時臺灣文化協會、臺灣民眾黨、工商協會及臺南各宗親會代表決定站在同一線上,一同對抗官方。此時楊宜綠任職《臺南新報》,他因秉性正直、見義勇為,為此事件為文直言。後來楊宜綠與他的新文協幹部王敏川、連溫卿、王添燈、蔡國蘭等人都遭到檢舉,是謂「臺南事件」。楊宜綠為此而身陷囹圄,陷獄十月之久,後因患病深重,獲得獄醫酒井先生的幫助,得以保釋出獄。
楊宜綠個性剛硬耿直,嫉惡如仇,有鮮明的民族意識與革命思想,常做詩文抨擊時政,也曾多次參與社會改革運動。明治30年(1897年),楊宜綠曾與連雅堂、陳瘦雲、李少青等人重振「浪吟詩社」,,以延續傳統文學香火。昭和2年(1927)擔任「臺灣文化協會」中央委員;昭和3年(1928)臺南州為了「御大典」的紀念,計畫廢止臺南州大南門外的公用墓地,於是在5月1日公告廢止墓地。由於此區墓地是從鄭氏時期就是府城區內許多居民的祖墳,引起市民不滿。
當時臺灣文化協會、臺灣民眾黨、工商協會及臺南各宗親會代表決定站在同一線上,一同對抗官方。此時楊宜綠任職《臺南新報》,他因秉性正直、見義勇為,為此事件為文直言。後來楊宜綠與他的新文協幹部王敏川、連溫卿、王添燈、蔡國蘭等人都遭到檢舉,是謂「臺南事件」。楊宜綠為此而身陷囹圄,陷獄十月之久,後因患病深重,獲得獄醫酒井先生的幫助,得以保釋出獄。
資料出處
1968盧嘉興〈民初臺南抗日詩人楊宜綠〉,《臺灣研究彙集》6期,頁9-16。
1979黃典權、葉英、賴建銘纂修《臺南市志卷七人物志》,臺南市 : 臺南市政府。
1979黃典權、葉英、賴建銘纂修《臺南市志卷七人物志》,臺南市 : 臺南市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