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盛吉

性別
領域類別
政治類
生卒年
1923年10月25日─1950年11月29日
出生地
臺北
生平小傳
御風而行葉盛吉

畢業於臺灣大學醫學院的葉盛吉,站在歷史轉折的浪頭上,做出忠於自我的選擇, 27歲在馬場町遭槍決,倒臥血泊中,成為白色恐怖受難者。他留下大量的日記手稿,記錄下二戰前後的知識青年,困囚於時代的磨難與無奈,仍不放棄追尋人生的光。

葉盛吉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那張戴著飛行帽的半身獨照,帽帶自然垂落著,眼神清亮,似乎有點小賭氣的抿著唇,衣服左胸上可見「一中」字樣。

葉盛吉1923年出生於臺北 ,未滿周歲母親即罹病去世,生父因此將他帶回新營,過繼給在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總社 工作的叔父葉聰,當時他的叔母38歲,兩人沒有孩子,將他視為己出;葉盛吉小學的成績簿上記載著「過房子」,即收養之意。

鹽水望族
葉盛吉出身鹽水望族,臺南鹽水的百年古蹟「八角樓」,即為葉家所有。葉氏先祖葉開鴻經銷蔗糖業,創立「葉連成商號」,是清道光年間重要的蔗糖經銷商。當年鹽水月津港商船往來,葉家將糖運往中國,返航時載運福州杉、石材等材料壓艙;1837年,葉家利用這些上好建材興建八角樓,耗費十年才完工,八角木構建築,窗櫺造型典雅古樸,目前已成鹽水地標。屋內牆上掛著葉氏家族的老照片,葉盛吉的照片、手稿亦陳列其中。

葉盛吉隨養父母住在製糖公司的員工宿舍 , 1930年,葉盛吉進入新營公學校(即今日之新營國小)讀書。當時的「公學校」主要是給臺灣人就讀的小學。

1936年春天,葉盛吉國小畢業,報考臺北高等學校尋常科,因日語能力不足失利,但隨後考取當時的州立臺南第一中學(即今日的臺南二中)。日治時期的臺南一中以招收日籍學生為主,臺灣人佔少數,能考上很不容易。在就讀一中期間,同學、老師以日本人佔多數,日本人凡事優先的民族差別待遇,雖然讓他有矛盾感,但他仍積極的融入,爭取在殖民社會獲得認同。

葉盛吉從小喜歡閱讀《少年科學》雜誌,對製作模型很有興趣,從州立台南一中三年級開始,每個星期天都前往臺南永康機場接受飛行訓練,暑假時更是天天報到,對飛行十分熱衷,四年級時成功完成360度的旋轉, 五年級通過考試,取得二級滑翔士的證書。

興趣廣泛的葉盛吉,學業成績優秀,南一中時期,大部分的學科成績都達九十分以上,以第二名的成績畢業,獲「臺南州知事賞」。他的父親葉聰代替他參加畢業典禮,領到包括知事獎、精勤獎,獎品多到搬不動,只好雇了一輛包車坐回宿舍,葉父一路欣喜若狂,到家忍不住熱淚盈眶。

赴日求學
自傳中葉盛吉回敘他的民族意識,在中學時期尚未開始萌發,「與日本人的對立,或者這雙重生活帶來的矛盾,並沒有喚醒我心中的民族意識,反而讓我走向逃避之途。要一直到赴日本之後,我才真正擁有強烈的民族意識。」

中學畢業前,葉盛吉滿懷鬥志的前往日本岡山市,報考第六高等學校,初試過關,第二次考試卻名落孫山,鎩羽而歸的他,在東京御茶水準備重考,展開了兩年的浪人生活。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年輕人幾乎都被徵召上戰場,東京的生活益發困難,葉盛吉在這段期間吃盡了苦頭。

所幸,在緊張的戰局中,葉盛吉接到了仙臺第二高等學校通知及格的電報,1943年前往仙臺,迎接他的是各種軍事訓練,在東北的嚴寒氣溫中,每天早晨練長跑、下午飛滑翔機,做負重訓練,到了該上課的時候卻累得打瞌睡。二高時期,葉盛吉受到同學楊威理影響,開始學習中文,並練習以中文寫日記。

1945年葉盛吉考入東京帝國大學醫學部醫科,他在東京帝大的學生證,印著他的日文名字「葉山達雄」。戰事日益吃緊,東京帝大的課程從四月開始,教授們在猛烈的炮火中授課,空襲警報隨時響起,整個東京在轟炸中如烈焰般燃燒,同年 8月15日,日本宣布戰敗。

學業尚未完成,對身分認同的疑惑日益強烈,人生剛要起步的葉盛吉,下一步要怎麼走?回臺灣?去中國,還是到美國?他陷入一片茫然。

返臺
1946年4月,葉盛吉返臺,轉學進入臺大醫學院,繼續醫學課程,同年,中國共產黨台灣工作委員會成立,葉盛吉對於二戰後臺灣的社會現況很失望,開始至延平學院旁聽社會科學課程,同時積極參與各項活動。1947年底,當選臺大學生自治會常務理事及班代表,生活異常的忙碌。期間,葉盛吉在東大醫學院結識的學長劉沼光也進入臺灣大學,1948年,劉沼光介紹葉盛吉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同年9月,葉盛吉和醫學院的同學胡秀山等5 人前往中國遊歷,至上海、杭州、南京、蘇州等地參訪學校及醫學院,第一次踏上中國土地,回臺後寫了〈內地歸來〉一文記述旅行見聞及心得, 刊登於1948年11月27日的《臺大學生新聞》。文中寫道「那未知的大陸及從未見過的事物,令我感覺似乎到異國去一樣。」首次前往中國,葉盛吉充滿著期待與探險的心情。

1949 年6月葉盛吉自臺大醫學院畢業,進入臺大醫院第一內科實習。其畢業論文為〈尼采之精神醫學的考察〉,指導教授是他在東京帝大的學長、臺大醫學院精神科主任林宗義。順帶一提,林宗義的父親林茂生為二二八事件受難者,於1947年遇害。

1949年12月24日他與南一中同學、好友郭朝三的妹妹郭淑姿在臺南結婚。苦難時代的婚姻看似幸福,卻埋藏著悲傷的引線,新婚燕爾的小夫妻,從結婚到葉盛吉被槍決,兩人僅僅共同生活了17天;不幸中的大幸是,郭淑姿懷了孩子,英年早逝的葉盛吉因而有後。

被捕
1950年1月,葉盛吉被征召至鳳山擔任軍醫,為期一個月,接著返回臺大醫院任職。此時「肅共」氣焰高漲,中共臺省工作委員會書記蔡孝乾等人被補,並供出同黨名單求自保,包括臺大醫學院郭琇琮、許強等醫師陸續遭到逮捕,葉盛吉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機,3月 自願前往屏東潮州的瘧疾研究所工作,希望藉以避禍但仍在劫難逃,葉盛吉因受「中國共產黨臺灣省工作委員會學委會李水井等叛亂案」牽連, 5 月 29 日於潮洲被捕,先送往保密局南所偵訊,再移至位於台北市青島東路3號的保安司令部軍法處監獄,等待判決。

同年10月2日,郭淑姿歷經難產終於生下葉光毅,並想盡辦法把一張孩子照片送進看守所,當了爸爸的葉盛吉興奮得整晚睡不著覺,完全忘記自己身陷囹圄,命在旦夕。

葉盛吉被指為中共台大醫學院支部負責人,先是被判處無期徒刑,後來又改判死刑。臨死前他在獄中以日語寫下了兩萬多字的《自敘傳》交代他壯志未酬的一生。
1950年10 月27日自敘手稿終於完成,最後一頁,葉盛吉寫下:「獻給忍苦的淑姿及未得一見的可愛的光毅兒。」與妻兒訣別。
葉光毅根據獄友李舜治的轉述,葉盛吉自知大限已至,神情仍從容不迫,他帶領同在看守所的獄友們低聲吟唱「紅旗之歌」,藉由這首改編自德國民謠的左翼歌曲鼓舞士氣。李舜治還提及,獄中的葉盛吉每晚睡前都會工整地折疊好一件白色的襯衫,迎接死亡的到來,重現紅旗之歌當中所描述「裹屍的鮮血染紅了旗幟的每一道縫線」藉此明志。
11月29日清晨葉盛吉被傳喚,帶往臺北馬場町執行槍決,結束了27 年的人生。心思細膩的葉盛吉,為方便家人找尋辨識他的屍體,刑前悄悄地在腰際綁上領帶,裡面藏著聖經及妻兒的照片。
葉盛吉所涉及的「學委會案」共有40 多人涉案,其中11人因「共同以非法之方法,意圖顛覆政府,而著手實行」被判死刑。但葉在遺書中力陳,「我自始至終並無顛覆政府的意圖。」

葉盛吉身後留下大量的書信、手稿,筆跡清麗可喜,文采斐然,被家人費盡心思保存。 獨子葉光毅多年來懷著孺慕之情追尋父親的生平,從母親手中接獲書信遺稿,整理後捐贈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由人權博物館編譯出版《葉盛吉日記》,至2019年第8冊已面世 ,時間軸橫跨二戰前後,是葉盛吉在臺灣日本兩地求學、生活及心情紀實,真實未矯飾的第一手資料,呈現私人史料的歷史價值,後人得以藉此跨閱時空,親臨見證那樣一個動盪的史詩時代,意義深遠。
資料出處
顏世鴻著,《青島東路三號》,臺北市:啟動文化出版2012。
楊威理著,陳映真譯,《雙鄉記:葉盛吉─臺灣知識分子之青春、徬徨、探索、實踐與悲劇》,臺北市:人間出版社,199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