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新

筆名
莊嘉農、甦甡、吳榮、丘平田、林任民、司馬謙、史必、程辛、田平、廣森進一、中良正
性別
領域類別
政治類
生卒年
1907年11月14日-1981年11月13日
出生地
佳里興庄 (今臺南市佳里區)
生平小傳
◎童年孤獨早慧 反殖民壓迫 罷課遭退學

蘇新,日本明治40年(1907)11月14日出生於臺南佳里興(今臺南市佳里區),祖籍福建同安。七歲喪父,母親改嫁,弟過繼姑母、妹妹早夭,受祖母與四位叔伯撫養長大。幼時聽祖母講述祖父參加義軍抵抗日本侵略的事蹟,民族意識萌芽。八歲(1915)於村里私塾習三字經和四書,九歲(1916)入麻豆公學校佳里興分校(今佳里區佳興國小) , 好讀書、擅寫作,以全校第一屆第一名畢業(1922), 在村裡小有名氣。
大正11年(1922)蘇新入臺南師範學校(現國立臺南大學)就讀。適逢臺灣文化協會興辦各項活動,16歲的蘇新積極參與,是最年輕的成員,逐漸啟發其抗日意識。大正13年(1924),蘇新任三年級級長,不滿日籍教師種族歧視屢次體罰臺籍同學, 遂發動集體罷課,被認定有思想問題,又因校方舉辦運動會未安排臺籍家長座位,潑糞抗議,遭學校開除。

◎留日受新思潮洗禮 信奉馬克斯主義 立志當記者

蘇新認為臺灣人因缺少教育與文化才會受到日本政治壓迫、經濟剝削及民族歧視,希以教育改變人民命運,立志成為啟迪民智的新聞記者。被退學後,在舅父資助下,於大正14年(1925)考入日本東京私立大成中學四年級。當時正值日本共產主義蓬勃發展,受同學影響加入社會科學研究會(日共外圍組織),研究馬克思主義與參加學生遊行。昭和2年(1927)畢業,考入東京外國語學校(今東京外國語大學)英文系,組織東京臺灣社會科學研究會,聯繫台日左翼團體。昭和3年(1928)退出學校,正式加入文協,參與東京發行之《臺灣大眾時報》(文協分裂後左派所主導的機關報)編輯,同年以假名「廣森進一」加入日本共產黨。

◎返臺投身工運成臺共領導人 遭日本逮捕監禁逾11年

昭和2年(1927)臺灣島內社會主義快速發展,農民組織逐漸壯大,但勞工階級的力量仍顯薄弱。蘇新體會到民族解放運動需與工農運動、文化運動結合。昭和4年(1929)大眾時報被迫停刊後,蘇新受派秘密返臺投身工運。2月入宜蘭太平山,偽裝成工人,組織太平山木材工會籌備會。因身份被查覺,10月改調基隆,組織臺灣礦山工會與基隆地區黨支部。
臺共因內訌問題亟待重整,昭和6年(1931)年蘇新等人成立改革同盟,成為臺灣共產黨領導幹部。但此時日本大肆整肅異己,舊臺共組織成員悉遭檢舉,蘇新9月也在彰化和美被捕,判處12年徒刑,年僅24歲,舊臺共全黨潰滅。
蘇新於臺南監獄服刑時,看守員向他學習臺語,引發他對閩南話的興趣,獄方只提供宗教書籍,他便用羅馬字臺灣話新舊約聖經及英文新舊約聖經比較,鑽研閩南話文法,寫成百萬餘字的筆記。昭和17年(1942)9月24日出獄,重返鄉里,年已35歲,距18歲赴日留學,整整離家19年,祖母、母親及扶養他的兩個叔父都已亡故,因此暫時寄居堂兄家中。

◎出獄後娶妻從商 二戰結束重返報業針砭時事

出獄後,蘇新經由舊臺共同志蕭來福(之後改名友山)介紹到彰化任臺灣礦泉公司文書主任。昭和18年(1943)4月28日蕭來福之妹蕭不纏 入籍蘇家。同年6月,在好友吳新榮醫師等人協助下回到家鄉,任吳新榮家族之佳里油脂會社專務取締役,協助經營榨油事業。當時二戰期間民生物資缺乏,北門農民流行養兔做副業,取代豬肉食用,油脂會社的糟粕是最佳飼料,為公平分配飼料,當地養兔戶組織北門郡養兔組合,公推蘇新為專務理事,後來也受推擔任生鮮食料品統制組合(合作社)專務理事,協助青菜和魚類的配給。
民國34年(1945),日本投降,二戰結束,他離開沒有興趣的商界,遷居臺北,重返報業。民國35年(1946)2月10日,蘇新與蕭不纏喜獲千金,為女兒取名慶黎,意指慶祝臺灣黎明來臨,他和其他臺灣民眾一樣歡欣鼓舞,期待祖國的懷抱,甚至加入三民主義青年團籌組工作。此時臺灣文化界百花齊放,蘇新也活躍於新聞界,先後擔任《政經報》、《人民導報》、《自由報》主編,積極表達人民心聲、反映臺灣戰後困境。但國民黨接管臺灣後,蘇新批評時政得罪當局,被迫去職。民國35年(1946)組織「臺灣文化協進會」,任宣傳主任,又編《臺灣文化》,出版紀念魯迅專刊,再度受到國民黨注意。

◎二二八被控內亂罪 流亡大陸與妻女永別

民國36年(1947)二二八事件發生,省參議員王添灯任二二八事變處理委員會宣傳組長,蘇新協助草擬廣播稿與三十二條處理大綱,但後來於處理委員會大會上遭陳儀佈署之有心人士添加為四十二條,致成判國罪證據與大屠殺藉口,許多臺籍菁英被捕,蘇新舉家逃往上海。六月蘇新被臺灣警備總司令部以內亂罪通緝,他認為上海不宜安身,轉往香港。又錯估形勢,認為共產黨隨時將成功解放臺灣,暗中把妻女送回臺灣,豈料兩岸分裂從此無法再見,他也與故鄉永別,有家歸不得。
蘇新在香港兩年,他與謝雪紅、楊克煌創設新臺灣出版社,出版《新臺灣》雜誌,也組織「臺灣民主自治同盟」(以下簡稱臺盟),因不滿國民黨迫害與美帝侵略,決定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此時蘇新專事撰述,以各種筆名在報刊發表文章,評析臺灣問題,例如以筆名莊嘉農寫作《憤怒的臺灣》,敘述了臺灣人民對歷代統治者的反抗,也以他親身經歷和採集資料,記錄臺灣光復到民國38年(1949)之間內外情勢。另與楊克煌以舊臺共領導人林木順之名編著《臺灣二月革命》,兩書對於了解二二八事件皆具有參考價值。

◎勤於著述 中共眼中臺灣問題活字典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蘇新所屬之臺盟加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以下簡稱政協),受組織命令到北京,負責對臺宣傳工作,先後任職中央統戰部研究室、中央華東局臺灣工作委員會、上海人民廣播電臺,華東人民廣播電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臺播部,被視為臺灣問題活字典,但後期受壓制,甚至文革期間下放河南五七幹校七年,理由包括蘇新被日本關押近12年未死,懷疑變節換取獲釋、曾任職商界做資本家代理人、為日本養兔政策效力,是國家叛徒等,到1978年才得以平反,恢復黨籍。
1979年調任臺盟總部研究室主任、當選臺盟總部常務理事,1980年被推薦為中國第五屆政協委員。蘇新晚年整理閩南話著述,也著手撰寫臺灣共產黨革命運動史,但未及完成,1981年11月13日即病逝於北京,享年74歲。

◎長女慶黎投身社運 編夏潮、創工黨與勞動黨

蘇新長女蘇慶黎(1946年2月10日-2004年10月19日),筆名蘇逸凡。自襁褓中即與父親分離,並在母親刻意保護下寄居阿姨家。成年後仍選擇投身社會運動,30歲即擔任七十年代臺灣戰後第一份左派刊物《夏潮》雜誌總編輯,大量刊登社會底層報導與文學創作評論,於解嚴前的臺灣具有文化啟蒙作用,對臺灣文學影響深遠的「鄉土文學論戰」,即起源於《夏潮》。
她並在八十年代參與黨外民主運動,與陳菊、呂秀蓮、陳婉真等被國民黨視為黨外四大女寇,積極打破一黨專制。她籌建工黨以及勞動黨,為臺灣的農民、勞工奔走代言,也擔任過《美麗島雜誌》編輯,因而在美麗島事件中被捕。後因左傾及統派政治立場,遠走中國。2004年,病逝於北京。

◎日本監禁、國民黨追殺、共產黨勞改 追求理想一生坎坷

蘇新走過日治、戰後及大陸時期,人生經歷宛如臺灣近代史縮影。他所信奉的民族主義與左翼運動是當時顯學。熱血青年面對異族與階級的壓迫,思考臺灣人民出路,乘著反殖民、反資本、反帝國主義運動浪潮,加入馬克思信徒行列,一心建造公平正義的社會,奔赴革命追求理想,因此身陷囹圄,健康受損。出獄後又以知識份子的一枝鐵筆,辦報寫作,針砭腐敗政權,卻不見容於當局。在臺灣,因「意圖顛覆政府」被國民黨當做「共匪」追殺。在中國,也因活著走出日本人的監獄,被共產黨視為「叛徒」下放勞改。他與妻女生離數十年至死都無法團圓,更見證時代動盪下兩岸人民的無奈。然而其關懷鄉土與弱勢,對臺灣新聞與文化啟蒙發展的奉獻,深刻影響臺灣文學家陳芳明 等人。
蘇新為臺南市佳里區佳化蘇姓第七代裔孫。蘇新之名在白色恐怖期間無人敢提起,且漸被遺忘。 但隨時代開放,蘇姓宗親會為紀念蘇新改造社會的理想及畢生為臺灣奮鬥的過程,現正委託成大臺文所博士班學生黃文源整編相關研究,擬於2020年出版專書,讓更多人認識蘇新及他所處的時代。
資料出處
臺南市佳化蘇姓宗親會前理事長蘇國良訪談,2019.7
黃文源,〈蘇新的革命道路-一位台共在東亞共產運動的矛盾與困境〉,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
黃文源,〈双新記-論蘇新與吳新榮的抵抗之道〉《臺灣史料研究》36期,(台北:吳三連史料基金會,2010.12),頁73-94。
黃文源,〈從來就不是皇民!從<路剪>出土看蘇新及同時代的人對「皇民化運動」的回應〉《台灣史料研究》42期,(台北:吳三連史料基金會,2014.6),頁26-49。
蘇新,《憤怒的臺灣》(臺北市:時報文化),1993
蘇新,《未歸的臺共鬥魂-蘇新的自傳與文集》(臺北市:時報文化),1993
蘇新,《永遠的望鄉 蘇新文集補遺》(臺北市:時報文化),1994
蘇新,《戰時下に於ける養兔の理論と實際》(臺北市:臺灣藝術社),1944
蘇慶黎女士生平,夏潮聯合會(搜尋日期2019.6.15)
http://chinatide.net/xiachao/page_652.htm

×
×